江門東藝宮燈發軔於南宋年間,1279年,江門新會崖門海戰結束後,南宋宮廷藝人、禦師流落在江門一帶。 彼時,百姓於春節、元宵、中秋等節日張掛彩燈的風俗逐漸形成,流落到江門新會的宮燈禦師於是開始利用宮廷宮燈工藝謀生。
宮燈技藝傳至清光緒年間,宮燈匠人李希焱在江門長堤開設了宮燈瓷業行,販賣宮燈。 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,江門被定為通商口岸,宮燈行業興旺發展。 1925年,李發(李希焱之子)繼承祖業。 1926年,江門經廣東省政府準予為省轄市建制,成為重要商埠,有“小澳門”之稱,李發開始為東南亞華僑代辦宮燈。
20世紀40年代國內戰亂,李發將宮燈生意遷至香港繼續發展和推廣。 在香港期間,東藝宮燈獲得“香港工業展覽會”六次金獎,蜚聲海內外。 1974年宮燈出口額是9180萬元港幣。 20世紀70年代末,在江門成立了**家中外合營的宮燈生產企業。 1989年,李發將廠搬回江門。 2007年起,李仰東跟隨叔父李永棪習藝並主持東藝宮燈生產。 2012年,東藝宮燈被評為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主要傳承順序為李希焱(1883-1972)—李發(1916-2010,李希焱之子)—李永棪(1951.1-,李發之子)—李仰東(1968.1-,李永棪之侄兒)—李紹俊(1989.5-,李仰東之侄兒)。 東藝宮燈家族世襲,百年傳承有序,分別在中國、中國香港及美國注册了商標。
現在產品主要銷往海外華僑華人聚居地及國內粵港澳臺地區,在粵港澳台和世界多地已形成知名品牌。 近年更是積極創新,吸引了大批宮燈愛好者主動上門瞭解和購買東藝宮燈。